一本文不對題的書,讓我更了解如何寫作 - 卡片盒筆記

卡片盒筆記封面
卡片盒筆記

持續閱讀了好幾本寫作相關書籍後,幾乎每本書都會告訴讀者要建立自己的內容庫,卡片盒筆記這本書也時常被這些書提到,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開始閱讀這本書的原因。

可是這本書我一路看到完,一直沒有看到內心期待的卡片盒筆記方法,可能我心中期待的是一個大而明確的篇幅,有圖示,有範例,有明確界定的章節,重新回頭翻閱了幾次,發現只有簡單地帶過。

某次重新翻閱這本書才注意到,這本書的原文叫做 How to take smart notes,其實就不是專門講卡片盒筆記。接著重新看了大綱,發現每個章節的標題都是"寫作",而不是"筆記",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本書文不對題的地方。

我開始上網搜尋更多卡片盒筆記的作法,我發現有好一些人有同樣的想法,覺得這本書對於卡片盒筆記的琢磨實在是不多,所以如果是要學卡片盒筆記的話,我不太推薦這本書。

但是如果是關於寫作的話,我倒覺得值得一看,以下是我學到的事情還有對於卡片盒筆記的理解。

透過自己的語言寫下自己的理解

透過自己的語言寫下自己的理解,是這本書的核心重點,看到下面我在書裡不同地方所畫的重點就看得出來,作者一直在強調同一件事:

如果你理解自己在讀的內容,並且用自己思考過的不同文字寫下來,具體呈現在卡片盒中,自然就能把別人的想法與發現轉換成你個人的新見解。
寫文獻筆記可說是一種刻意練習,因為它會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,而同時當我們努力用自己的話把重點寫出來,則是一種最好的方式,可以深刻理解我們所讀到的內容。
答案不是照抄下來即可,還需要加以解釋清楚。
用自己的話來寫出自己理解的內容,這種能力是每個寫作者都需要具備的基本技能

其實上面的幾個重點也講到了你該如何寫下你的筆記。

這陣子每週持續寫閱讀心得時,我發現我來回修改文章的次數越來越多,從最早我以為把畫下的重點複製貼上,再補上生硬的文字,就能夠湊成一篇文章。一直到現在用自己的文字重寫一次、兩次 ... 在多次重寫的過程中,發現我開始內化了這些資訊,比起早期寫的讀書心得,現在覺得吸收的內容比起過往多上很多。

我這也才真的體會到為什麼要用自己的話寫下自己的理解。

永久筆記

本來想要介紹卡片盒筆記的筆記的類型,例如靈感筆記 (fleeting notes)、文獻筆記(literature notes),但這些筆記類型都只是過渡,最終你需要把他們整理、轉化爲「永久筆記」(permanent notes),而永久筆記的重點如下:

  • 寫下自己的感想,或是用自己的說法寫下筆記
  • 把它當成是寫給別人看的,為的是以後自己也看得懂
  • 一個筆記只包含一個想法

為什麼叫做永久筆記,因為希望這個筆記的內容是過了很久以後回來看,也可以清楚知道他在寫什麼,不像我們隨手紀錄的內容,可能缺乏上下文,過一陣子之後回來看就不知道在寫什麼了。再補充我在書中畫的兩個重點:

寫永久筆記時,並不是把已經預設好的想法寫出來,反而比較像是利用「寫作」這個媒介來思考,並且跟已經存在於卡片盒裡的筆記進行對話。凡是比較複雜的想法,都必須用書寫來呈現。條理清楚的論證,必須要用文字才能明確呈現,且唯有寫出來的東西才夠具體,可以脫離作者而被獨立討論。
隨時記錄心得、想法,但每天把記錄下來的內容,過濾、轉化爲永久筆記

持續輸入輸出建立內容庫

過去這一陣子持續的閱讀各種寫作相關書籍之後,有一個共同點就是,建立自己的內容庫。先前閱讀自由書寫術也有提到點子資料庫這個類似的概念:

你只要把透過自由書寫寫下來的部分片段當作素材分類收集起來,某天會發現其實你已經寫好了很多特定主題的內容,只是還沒有將他們組合起來而已。

絕大部分的作者都不是盯著螢幕從一片空白開始寫作,光是建立自己的內容庫就能夠在各種內容之間得到靈感。

下面這幾個步驟是寫作的必須、寫作的日常:

  • 持續閱讀輸入
  • 持續寫作輸出
  • 建立自己內容庫
  • 並持續建立連結

而筆記之間的連結是最重要的:

卡片盒是一個想法的產生器,是跟著你自己的智識成長亦步亦趨發展出來的。這些加總起來,你就可以把先前個別或甚至單一的論據資料,轉變為相互連結的關鍵多數。
卡片盒的目的不是要收集筆記。用卡片盒來工作的重點不是讓你可以回頭找到特定的筆記,而是讓你看見有關聯的事實,並且讓各種想法交會融合,使你產生真正的見解。

甚至有一種說法是,你的文章早就寫好了,只是它都還散落在你的內容庫了,剩下的就是等你決定要用哪些內容來拼貼,以及安排他們的順序而已。

暫時離開

「寫作是一個過程,暫時離開也是寫作的一個方法」

大多數人同時都會有好幾條不同的思路,可能專心思考著某個想法一陣子,然後把它拋下好一陣子,直到找到了如何繼續發展的方向。

就像是目前這篇,我每天都回來改寫,在這過程中後,我發現對於內容越來越理解,改寫後內容也越來越有我自己的感覺,我才慢慢開始對文章覺得滿意,覺得似乎可以丟出去了。

所以當你發現卡住的時候,就把它放下,過幾天再回來繼續寫就好了。

關於卡片盒筆記

由於這本書真的沒有講太多卡片盒筆記,我看完這本書之後便開始上網搜尋,到底什麼是卡片盒筆記? 寫到這裡覺得好像有點好笑

但我發現有好一些人有同樣的感覺,像是瓦基就寫了一篇「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六個關鍵步驟補充說明」,看了就會知道這本書到底有多需要補充。

而瓦基這篇似乎就是我一直想要在書裡尋找,但書裡卻沒有的內容 (喂),所以如果你也在找卡片盒筆記的方法的話,我推薦可以看一下瓦基的文章。

或者是如果你跟我一樣用 Obsidian 的話,可以看一下這個影片

我覺得這隻影片解釋的不錯,甚至他有提到一個我覺得很棒的重點

我經常不會在一個想法上採取行動,直到我發現自己有多個筆記指向它,這意味著我幾乎從不從零開始

總結

用自己的話寫出來,才算真的懂。

當你能夠用自己的話寫出來的時候,你才算真的懂。 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都要逼自己寫文。分享貼文也要儘量分享自己的想法還有觀點。

剛好 Happy 前陣子也寫了這篇「為什麼讀書沒有用?為什麼我要持續寫作?」我覺得是同一件事。

像是我最早開始寫閱讀心得時,本來打算用最偷懶的方式,叫 AI 幫我整理我畫好的重點,接著我只要把素材連結起來就好了。但最後發現這個只是過程,因為試了幾次發現,我最後都覺得文章不夠好,沒辦法發出去。

而會覺得文章不夠好的原因,我最後了解到,其實因為自己對內容沒有足夠理解,所以寫不出自己也覺得好的東西。

現在持續用自己的話進行改寫,甚至隔幾天再回頭來重寫整篇文章,以前很容易放棄繼續寫下去,但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是必經的過程,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能夠獲得更多東西。